首先,是资本的加码入场,顺丰等多家物流巨头纷纷投资这一赛道。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吸引了多家物流企业和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入股(注:截至企查查最新数据,暂未显示相关股权变更信息);4月,九识智能再获1亿美元B3轮融资(因其控股股东为境外注册企业,目前尚无法确认股权信息是否已完成工商变更),其B轮累计融资已近3亿美元;紧接着在5月,白犀牛也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由顺丰领投。从融资节奏来看,头部企业融资进程明显加快,资本市场对无人配送的信心也在持续升温。
其次,是价格战悄然打响。继九识智能将无人车价格拉低至19800元后,菜鸟迅速跟进,推出“裸车价”仅16800元的产品;新石器更是打出“首付888元,全新满配,现货发车”的促销策略。短短几个月内,这场竞争已经从技术比拼延伸到了成本控制与市场争夺。一方面,得益于规模化应用带来了制造和供应链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头部玩家们也在通过价格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以期在未来掌握更大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如此密集的动作,也让业内开始热议一个核心问题:无人配送全面商业化之后,谁会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答案或许众说纷纭,但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随着低速无人配送技术逐步成熟,行业的进入门槛正在降低。未来谁能胜出,关键看三点:一是供应链整合能力,二是产品迭代能力,三是规模化运营能力。
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能够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高效协同、具备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并且能够持续压降供应链成本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配送”更像是一个技术展示项目,常被外界视为“炫技”。但如今,种种迹象表明,无人配送车已经进入真正的商业化拐点,迈入一条崭新的跑道——规模化落地。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在2024年基本跑通后,今年投放规模开始快速放量,运营车队数量普遍达到去年底的3-5倍。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这背后有三个核心逻辑正在共同推动这场变革。
第一,为快递、城配行业提供了降本新思路
目前,无人配送车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分拣中心到驿站(非最后一公里到门)以及快递+商超配送件为主的路线中。这类场景对时效性要求不高、路线固定、时速控制在35km/h左右,技术难度显著低于Robotaxi,却能有效替代传统的小面包车或电动三轮车,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和商业价值。
在快递行业,各大巨头正密集接触无人车企,洽谈合作可能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实际案例证明,无人配送车不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还能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其商业价值正在加速兑现。
从成本端来看,无人车具有明显优势。如果采用租赁模式,车辆折旧加上“虚拟司机”成本仅为3000~4000元/月,较人工节省近一半;如果是购买模式,单车成本约5万元,投资回报周期在18个月左右,经济账完全算得过来。
从效率端来看,无人车具备两大核心优势:全天候运行能力 + 标准化货箱设计。它能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幅提高运力利用率;统一规格的货箱也更适配物流集散需求,进一步优化运输效率。当前,头部企业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一些领先公司已实现人车比达到1:30,甚至1:50至1:100的水平。
站在更高视角看,这一轮无人车的发展节奏,非常像上一轮快递分拨中心自动化升级的过程。新技术带来新资本开支周期,而具备规模效应和利润空间的企业,将更有能力推进变革,形成新的成本壁垒,从而加速行业格局洗牌。
第二,政策支持不断加码,路权开放提速
除了市场需求的拉动,政策端也在持续发力。近年来,多地陆续出台支持无人配送发展的相关政策,路权获批数量快速增长,为商业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新石器已在超过250个城市和地区获得公开道路路权;九识智能则已在200余个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
更重要的是,2025年有望成为政策突破的关键年份。业内预期全国层面的制度框架将逐步完善,无人车上路的身份将得到正式界定,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合规边界将进一步明确,商业化路径也将更加清晰。
第三,市场空间巨大,国内市场可达万亿
从市场规模来看,无人配送车所面对的是一片蓝海,国内市场可达万亿。理论上,它几乎可以替代微卡、轻卡、货运三轮等所有传统城市配送工具,适用于快递、城配、商贸零售等多种高频场景。
城市配送车辆整体存量高达2500万~3000万辆,年新增商用车约300万~500万辆。无人车的渗透率还不到千分之一,成长空间极为可观。
在快递行业,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内累计仅有约6000台L4级物流无人车投入运营,未来渗透潜力广阔。以顺丰为例,作为最早一批布局无人配送的企业之一,尽管2024年已投入使用超过800台无人车,但相对于顺丰末端收派车辆总规模超过10万台,未来替换空间巨大,降本增效的空间也随之打开。
当无人车越来越火爆,投放规模开始快速放量,越来越多圈内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热潮中,谁最有可能成为无人配送领域的“领头羊”?答案或许不止一个,但几个关键词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供应链整合能力、产品力、运营效率、商业闭环。
无人配送本质上是一个重资产、长链条的生意。一辆车能不能跑得久、跑得稳、跑得划算,背后考验的是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谁的产品更安全?硬件制造是否可控?软件系统是否成熟?运维体系能否支撑大规模车队?这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随着低速无人配送的技术门槛逐步降低,未来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上。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去服务更多客户,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换句话说,谁能构建起一个可复制、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谁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目前来看,这一赛道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初创型公司,如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创始团队普遍具备深厚的无人驾驶背景,在技术和产品打磨上有一定优势;
二是平台型企业,包括菜鸟、京东物流、美团等,布局时间更早,背后有集团强大的资金支持、商流协同和生态资源。
尽管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背景、节奏和打法,但目标一致:抢占无人配送的战略高地。
先看九识智能——这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由美团、鼎晖百孚等投资,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截至2024年底,其累计交付车辆超3000台,服务客户超600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5年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截至今年4月,九识智能已在全国200余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L4级自动驾驶总里程突破1200万公里,并搭建起约百家经销商及近300家服务商的运营网络。
再看新石器——理想汽车等为主要投资方,2024年底已落地超2000辆无人车,2025年开年便斩获超2万台新订单,全年计划部署超过1万台。截至2025年6月,新石器已在全球15个国家、超200个城市累计交付部署近6000辆无人车,自动驾驶行驶里程累计突破4200万公里,国际化布局走在前列。
今年4月,中通与新石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整体采购规模预计将达到“万台级”。近期,在与快递企业的专场直播中,新石器也收获不俗成绩:单场在中通售出326台,在圆通售出507台。
白犀牛尽管在规模上不及前面两家,但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作为顺丰投资的无人车企业,它没有盲目追求投放速度,而是选择在顺丰体系内深耕末端配送场景,目前在其物流体系内保持日活跃车辆规模已达数百台。白犀牛2024年底运营车辆约为1000台,2026年计划增至5000台。这种聚焦打法让它能够精准打磨产品和服务,在特定场景中形成独特竞争力。
平台型企业方面,菜鸟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第一代末端配送机器人“小G”,随后陆续推出“小蛮驴”、GT系列车型。截至2025年4月,已在全国200多城、500多个区县取得路权,交付数百台GT系列无人车。京东自2016年起成立X事业部,专注物流无人技术开发,2024年9月宣布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将开启规模化布局。美团则在2016年成立了W项目组,陆续推出“小袋”、“魔袋20”等服务于即时配送场景的无人车产品。截至2024年底,其自动配送车累计配送单量已接近500万单。
这几家企业各有优势,也面临不同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将是真正比拼“内功”的时候。具体来看,以下几个核心要点尤其值得关注:
1)成本控制与现金流管理。目前,部分无人配送车的售价甚至低于其生产成本,这种策略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经销体系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盈利,即使产生规模化销售,企业也难以维持健康的运营状态。
2)场景和运营能力的重要性。从产业链的长周期视角来看,装备生产和技术并不具备特别深的护城河。相反,场景理解和运营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物流行业本身利润空间有限,没有超额收益,因此如何通过高效的运营和服务质量来提升客户满意度,将成为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3)供应链优势向主机厂倾斜。随着无人配送车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供应链的优势将越来越向主机厂倾斜。未来,拥有物流订单且具备规模化场景的网络型公司,将与主机厂及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这条链路中的核心主导方。
4) 安全和合规是底线。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商业模式多么创新,安全和合规始终是企业生存的底线。无人配送车作为新兴技术产品,必须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才能顺利推进商业化落地。
这场关于效率与成本的博弈,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安全性、成本与运营效率的较量。谁能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打造更低的供应链成本,并守住质量,在快速奔跑中不失控,在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逻辑,谁就更有可能成为那个真正的“领头羊”。
菜鸟全球供应链再升级:亚太仓配网络覆盖10个国家地区
1435 阅读九识、新石器、白犀牛、菜鸟、京东物流、美团、顺丰等布局的万亿赛道,谁将成为“领头羊”?
1253 阅读Gartner供应链25强十年(2016~2025)演进的洞察
1178 阅读王卫1110亿元、赖梅松289亿元、杨绍鹏213亿元、喻渭蛟夫妇176亿元......物流领域最新财富榜出炉!
1072 阅读亿通国际针对航运业的碳管理解决方案
961 阅读公交车送快递,邮政、顺丰、京东物流等巨头纷纷入局
905 阅读看《长安的荔枝》,解密生鲜供应链
836 阅读京东七鲜华北区域覆盖加速,涉及北京、天津、石家庄
772 阅读中国外运33.8亿出售旗下路凯国际25%股权
712 阅读SHEIN半托管在加拿大及沙特站点上线
64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