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人们采购生活物资的渠道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为减少人员接触,不少物流、电商企业纷纷落地零接触的“无人配送”服务,表现格外亮眼。
京东智能配送车,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配送,并精准将快件送达武汉市第九医院;顺丰无人机,载着3.3公斤的医疗防疫物资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了无人机的首次配送;
美团升级“无接触配送”,开始在北京顺义区多个社区使用无人配送车为居民送菜……客观上,“无人配送”降低了病毒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无疑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帮手”。
细究起来,“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并不是新鲜事物。比如,这几年,随着无人技术的应用发展,在一些封闭的园区、大学校园、餐厅等场景都出现过无人配送车、智能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值得关注的是,低速载物的“无人配送”,能够帮助社会补充相应运力,提高配送效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是可以通过“无人”的形式实现“无接触”目的,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不过,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应用,还是试点和示范性质,“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无人配送车在开放道路上运行时,需要满足的条件很多,包括该道路是否允许开放给自动驾驶车辆。
比如,这些无人配送车由谁来管理、运维?出现撞人事故究竟是谁的责任?法律层面上也有空白和不健全,很多无人配送车没有牌照,事故责任无法清晰界定。
可见,“无人配送”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同协作解决的系统问题。“无人配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全产业链合作。
如何解决“无人配送”的系统性问题?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政策研究。鉴于无人配送车法律属性是否属于车辆尚不明确,参照智能网联车道路测试管理,交通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二者加以区分,规范无人配送车上路、运营,并制定不同监管政策。
同时,研究出台配套产业政策,对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支持,以更好培育壮大“无人配送”产业。
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制定无人配送车辆安全生产全流程的操作规范,对出车前天气环境、安全员情况、车辆情况的检查以及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紧急情况下的操作等内容进行规范。
为确保企业操作的规范性,行业主管机构需要牵头制定相关的操作基线并在整个行业中推广。
此外,无人配送车在紧急情况下,管理人员可采用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接管该车辆控制。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人工控制时,应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应取得相应操作资格,并由相关部门予以确认。
可喜的是,在这次疫情狙击战中,“无人配送”得到了广泛认可。不过,“无人配送”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玛氏中国 | 2025年度国内运输物流服务【冰淇淋业务】
1382 阅读物流企业如何参加项目投标才能成功中标 | 物流人的必修课
1245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贵州大件宅配、京东帮资源招商
1101 阅读全国港口首座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落地渤海湾港
1079 阅读中国光伏巨头,又花50亿在国外建厂
1012 阅读沃尔玛头程物流整柜入仓运输服务已覆盖五大港口
1011 阅读京东物流携手广东广电共建全国广电行业首个集约化供应链中心仓
995 阅读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四成
928 阅读运营好一个仓库要做哪些事
922 阅读DHL恢复全国无包装退货服务
876 阅读